首页 男频 女频 排行
搜索
今日热搜
消息
历史

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

「 去追一部小说 」
查看全部历史
收藏

同步收藏的小说,实时追更

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

「 去追一部小说 」
查看全部收藏

金币

0

月票

0

第803章 半华半夷之君

作者:凤凰北斗 字数:4959 更新:2025-06-12 21:09:57

元朝是中国的正统朝代吗?

  这在大明并没有一个明确结论。

  引发这场廷议的钱谦益率先道:

  “太祖开国奉天讨元,曾命宋濂等人起草北伐檄文,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:”

  “自古帝王临御天下,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,夷狄居外以奉中国,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。自宋祚倾移,元以北狄入主中国……”

  “可见元朝本为夷狄建立。”

  “孔子曰: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

  “太祖解曰:夷狄,禽兽也,故孔子贱之。以为彼国虽有君长,然不知君臣之礼、上下之分,争斗纷然。中国纵亡君长,必不如此。是其有君,曾不如诸夏之亡也。宋儒乃谓中国之人不如夷狄,岂不谬哉!”

  “故而元朝君主为夷狄之君,有不如无,不当视为正统,元朝也不是正统朝代。”

  这番话态度鲜明,让群臣纷纷侧目。

  显然,钱谦益是知道了皇帝的态度,所以发出此言。

  作为东林党后起领袖,又主盟大明文坛数十年,钱谦益在朝野的影响力是很大的。

  而且很多人还知道,这是一个性子有点软的人,非常容易屈伏皇帝。

  他这样的人都坚持元朝不是中国正统王朝,可见皇帝心意。

  所以,在钱谦益出言之后,群臣纷纷附和,认为元朝不是正统王朝,元世祖也不是中国之君。

  即使有异议的,也无法否认元朝由夷狄建立、更无法推翻孔子的结论。他们只能从天命上,为元朝稍作辩解:

  “元朝虽为夷狄建立,却也同样有天命。”

  “《谕中原檄》曰:自宋祚倾移,元以北狄入主中国,四海以内,罔不臣服,此岂人力,实乃天授。”

  “故而元有天命,当为中国朝代。”

  这也是《谕中原檄》的内容,也是大明在对待元朝时,所矛盾的一点。

  一部分人认为大明取代的是元朝的天命,元朝自然应该是正统朝代。

  另一部分人则严守华夷大防,不承认元朝是中国朝代。

  嘉靖年间,因为北虏入寇,朝廷上下仇视蒙古人,不认为元朝是中国正统朝代的观点成为主流,元世祖就是那时候被大明君臣从帝王庙移出去。

  一些人以为当今皇帝把元世祖重新请回帝王庙,是承认元朝是中国的正统朝代。故而仍用天命说,阐述大明是取代元朝天命。

  这和《谕中原檄》上的矛盾是一脉相承的,大明二百多年来,对元朝的态度一直在承认和不承认之间徘徊。

  两拨人就此展开激烈争论,朱由检看着他们吵吵嚷嚷,发现持不承认观点的居多,大多数臣子都不认为元朝是中国的正统朝代。

  刘宗周道:

  “《谕中原檄》为宋濂草拟,方孝孺是宋濂的弟子,学问一脉相承,曾作《释统》一文,曰:”

  “强暴者诚夷狄也,诚不可为正统也。”

  “若

  https://m.3d43.icu是夷狄征服中国即为正统,岳武穆、文忠烈又何必抗击外夷?”

  “臣以为元朝不当为正统,只是夷狄凭借强暴的武力、强行入主中国而已。”

  这番话语,得到李邦华等枢密大臣的认同,因为岳飞、文天祥都是他们所推崇的。

  尤其在皇帝祭拜文天祥、满桂也同时取得大宁之战的胜利后,很多人认为这是英烈们在天有灵所致,心里面更加信奉他们。

  如今听刘宗周说认了元朝是正统,岳飞、文天祥等人的抵抗就毫无意义。他们当然不同意这一点,反对把元朝作为正统朝代。

  就连朱由检,对此也连连点头。因为否认了这一点,大明的将士就没有抵抗外夷的信念了。他当即态度鲜明道:

  “若是谁能征服中国谁就成为正统,正统岂非和人尽可夫的婊子无异?”

  “此等正统,不可取也。”

  “方孝孺的《释统》解释得对。”

  这个态度,让刘宗周的心中一喜,嘴角都忍不住翘了起来。

  他对方孝孺一直是很推崇的,还曾整理方孝孺留下的文集。

  当今皇帝为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平反后,他心里是很高兴的。现在皇帝认可方孝孺的学说,让他更是欢喜。

  其他臣子在听到皇帝连“婊子”都说出来了,一时都是无语。

  虽然皇帝这番话说得刺耳,但是如果真的把征服中国的朝代都当作正统的话,正统当真与婊子无异。

  这让那些想为元朝辩解的,都说不出话来。他们只能纠缠于正统不可缺失,不能从中断绝。否则连年号都没法定,不知采用哪一个。

  对此,不用朱由检开口,钱谦益就说道:

  “朱子曰:又有无统时,如三国、南北、五代,皆天下分裂,不能相君臣,皆不得正统。”

  “臣以为元朝之时,同南北朝一样正统缺失,可以称为无统。”

  “编撰史书之时,使用黄帝纪元。”

  这个看法,让朱由检大为称赞,夸奖道:

  “钱先生这个说法好啊!”

  “中国的正统一直在,上承黄帝等三皇五帝。”

  “纵然一时断绝,也能再次延续。”

  “像是南北朝时、宋朝臣服金国时,都当作为正统断绝,使用黄帝纪元。”

  “有三皇五帝等先贤留下的文明在,中国就能复起!”

  正式承认中国有无统之时,不为了让正统不绝,连夷狄建立的朝代都要承认。

  正统问题解决后,就有人提到了天命。

  既然正统可以断绝,天命可不可以断呢?

  有些人想以此否认夷狄有天命,但是元朝有天命一说,就写在《谕中原檄》里。

  这篇堪称国本的檄文,根本是无法篡改的。最终朱由检以天子的身份,强行做出解释道:

  “元朝是有天命,它兴起时宋朝暗弱,得到入主中原的机会。”

  “如果其奉行中国之道,元朝的天命是有可能稳住的,元朝皇帝能归

  https://m.3d43.icu化为华人、成为中国之君。”

  “但是,元世祖忽必烈虽然在汉地推行汉法,却没有完全奉行中国之道,连汉姓汉名都没有。”

  “如此作为,岂能称为中国之君?”

  “元朝天命,也是因此失去。”

  “他们是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国,甚至歧视汉人,导致胡虏无百年之运。”

  说着,朱由检详细解释了元朝在汉地推行的汉法,在草原、西域等地推行其他治国道理。

 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:元朝并没有奉行中国之道,只是在汉地部分实行汉法而已。

  所以它没有完全承接中国的天命和正统,元朝皇帝也不是中国之君。

  这个说法,完美承接了《谕中原檄》的观点,钱谦益欣喜道:

  “元世祖尚且没有完全承接天命,其他元朝君主更是不如。”

  “《谕中原檄》曰:元之臣子,不遵祖训,废坏纲常,有如大德废长立幼,泰定以臣弑君,天历以弟酖兄……”

  “故而元朝承接的部分天命,在他们手中一点一点失去。”

  “如果说元世祖还有一点中国君主的样子,那些败坏纲常的君主,完全称得上夷狄之君。”

  “臣以为元世祖可在帝王庙祭祀,但应当另辟一室,不与中国之君同列。”

  意思是部分承认元世祖是中国之君,其他败坏纲常的元朝君主则完全不承认。

  以此解决皇帝把元世祖请回帝王庙还要请出去的尴尬,不因此让皇帝名声有损。

  这种和稀泥的做法,就是为了给皇帝留面子。朝堂上很多大臣看出来后,同样附和此议。

  朱由检是不在乎自己的面子是否能保全的,对他来说元世祖迁出帝王庙也没什么。不过在综合考虑之后,他还是决定把元世祖留在帝王庙,认同钱谦益的提议:

  “元世祖改‘大蒙古国’为‘大元’,建立的朝廷多有采用汉法。”

  “却又因为被夷狄陋俗所困,没有完全使用中国之礼。”

  “所以,他是半华半夷之君,应当单独祭祀。”

  “如同推行汉化的北魏孝文帝等夷狄君主一般。”

  “不管这些君主的本意如何,他们都对保留汉语汉字等华夏文化有贡献,值得后人祭祀。”

  “在帝王庙中,单列一室祭祀。”

  这个解释,让群臣听着更加舒服了。

  因为皇帝的话,是在说大明之所以祭祀元世祖等人,不是因为他们征服中国当了皇帝。而是因为他们部分推行汉法、客观上保留了一部分华夏文明。

  所以大明要祭祀他们,把这些君主和那些完全奉行夷狄之道、妄图摧毁华夏的夷狄之君区分开——

  像是努尔哈赤,不但不认自己是中国之人,还对辽东汉人歧视杀戮,就算他的后人征服中国,也只能称为夷狄之君。

  推行汉化的君主,则要单独对待,不与夷狄之君并列。

  如此,元世祖就能继续留在帝王庙,只是

  https://m.3d43.icu在庙中挪个位置而已,不用被再次请出去。朱由检的颜面得到保存,也确立了对待夷狄之君的标准。

  天命、正统,都在这个观点下得到很好的解释,没有再相互矛盾。

  韩愈的“诸侯用夷礼则夷之,进于中国则中国之”,同样得到解释:

  元世祖就是因为部分使用中国之礼、部分使用夷礼,所以是半华半夷之君。

  朱由检为了给后世立规矩,防止再有夷狄征服中国,对此进一步阐释道:

  “韩子《原道》所言,说的是诸侯国君。”

  “对于天子、皇帝,要求则是更高。”

  “《谕中原檄》曰:盖我中国之民,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,夷狄何得而治哉!”

  “只有用汉姓汉名汉语等中国汉俗,自身已经完全归化融入中国的华人,才有资格成为中国之君。”

  “中国之君要对汉人等华人平等对待,在其统治的所有地方推行中国之道。如果使用夷礼,那就仍旧是夷狄,视为夷狄之君。”

  “如同元世祖那样把汉人放在夷狄之后,最多称为半华半夷之君!”

  “元朝是半华半夷的朝代,不当视为正统。”

  “文忠烈公等人抗元,是在抵抗蛮夷。”

  彻底明确了元朝的性质,还有元世祖的地位。

  以后的官方文书,就要以此为准。

  ——

  群臣讨论之后,大多接受了这一点。

  无论是不承认元朝为正统的,还是认为元朝有天命的,都认为皇帝这个解释,能解决大明对待元朝的矛盾:

  元世祖因为有天命,所以入主中国。

  又因为不完全奉行中国之道、歧视汉人南人,只能成为半华半夷之君。

  他后面的元朝君主把纲常越来越败坏,到后面甚至完全成了夷狄之君,在中国的天命完全失去。

  所以太祖应运而生,驱逐胡虏恢复中华,成为新的中国之君。

  大明的天命和正统,也是由此而来。

  理顺了这一点后,群臣都松了口气,对《大明礼法公约》中的“大明由太祖驱逐胡虏开创”,也有了更深的认识:

 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,就是大明天命和正统的来源,难怪皇帝要把它写在礼法的开篇。

  将来的大明皇帝只要不违背这一点,天命就不会失去。

 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,在大明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。

  为了巩固这个成果,朱由检道:

  “《元史》成书仓促,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。”

  “如今元朝的性质既定,应当重新修元史。”

  “众卿以为如何?”

  群臣当然是赞同了,因为编撰史书,是能青史留名的功绩。

  尤其是《元史》是公认的粗疏,甚至里面还把太祖称为“贼”。

  只要认真编撰,新修的《元史》一定质量更好,取代旧元史的地位。

  他们纷纷看着皇帝,期盼能成为总裁官。

  没有让他们失望,朱由检道:

  “新元史修撰,以大学士

  https://m.3d43.icu韩爌、枢密同知袁可立为总裁官。”

  “大学士施凤来、李国普、杨景辰、徐光启、温体仁、郑以伟,礼部尚书成基命、太常寺卿钱谦益、太学祭酒刘宗周为副总裁官。”

  “钱谦益兼任总纂官,负责具体编纂。陈子龙、艾南英等担任校勘官,严查华夷之辨。”

  “搜集各方史料,以黄帝纪元撰写。”

  正式确定了新元史编撰工程,让钱谦益等人加紧编撰。

  得到这个任务的钱谦益,心情激动不已。

  因为他知道这不但是青史留名的大功绩,修成后还一定会被赏功,说不定就是成为卿相的机会。

  所以他下决心要好好修,一定要让新元史符合皇帝的心意。

  为此,他特意向皇帝请示道:

  “新元史如何修撰,请陛下示意?”

  朱由检对新元史的想法很多,修史也是为了现实服务,此时就叮嘱钱谦益道:

  “元朝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,新元史应该称为《蒙元史》,涵盖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历史。”

  “从蒙古部落出现到成吉思汗铁木真一统蒙古、建立大蒙古国,再到元朝建立,为上卷。”

  “元世祖忽必烈改大蒙古国为大元,到元朝君臣被太祖驱逐,为中卷。”

  “元朝残余逃亡草原后的事迹为下卷,到林丹汗受封顺礼王臣服大明为止。”

  “至此,无论元朝还是蒙古帝国,都彻底被大明取代。”

  “大明完全取得了蒙元留下的法理,以前被蒙元征服的地方,皆为大明臣属。”

  “将来,大明在消灭建虏收复辽土后,还要继续征战,彻底恢复汉唐故土、蒙元旧地。”

  https://m.3d43.icu

回详情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目录( 497
APP
手机阅读
扫码在手机端阅读
下载APP随时随地看
夜间
日间
设置
设置
阅读背景
正文字体
雅黑
宋体
楷书
字体大小
16
月票
打赏
已收藏
收藏
顶部
该章节是收费章节,需购买后方可阅读
我的账户:0金币
购买本章
免费
0金币
用礼物支持大大
投月票
  • 月票x1
  • 月票x2
  • 月票x3
  • 月票x5